渤海“中毒”成死海:污染带来毁灭性破坏
(水业中国网上海工作站8月28日讯)有这样一组数字:超过九成排污口向渤海超标排放,年污水量超过40亿吨,严重污染面积4年间增长近2倍。
有这样一个镜头:破旧的渔船停靠在码头边,黄褐色的海水卷起层层泡沫,不时可见翻着肚皮的小鱼。
有这样一种疾呼:“如果再不采取果断措施遏制污染,渤海将在10年后变成‘死海’。”
上面三个图景串联一起构成了昔日我国“天然鱼仓”和“海洋公园”如今的真实写照。在国家和环渤海省市采用的各种“药方”面前,渤海“病情”依然在恶化,生态系统遭到毁灭性破坏。“救救渤海”已绝非危言耸听。
●“天然鱼仓”资源锐减,赤潮灾害频频出现
“现在渤海已经没有一种鱼类、贝类或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了,产卵场污染面积达100%”
“当当吃海货,不算不会过。”天津人爱吃海鲜是出了名的,但天津塘沽区居民张大姐却发现,最近几年市场上越来越难找到满意的本地产海货了。
“过去是吃肉,现在只能尝尝味儿了。”张大姐说,以前皮皮虾一斤称七八个,现在差不多快20个了,而且味道也差多了。
张大姐的感受在天津主要的渔业捕捞地塘沽区北塘得到了印证。今年开渔时节记者在这里见到,昔日繁忙的渔港如今冷冷清清,破旧的渔船停靠在岸边,偶尔出海回来的渔船上也多是一些个头很小的鱼虾。
“现在小拖网还能赚点钱,大船在本地运营几乎都赔了。”北塘渔业协会副会长朱少波说,“赔钱原因有很多,但最主要还是海里的渔业资源减少得太厉害了。”
“污染给渔业资源带来了毁灭性破坏。”北塘渔业协会会长张文明痛心地说,“现在渤海已经没有一种鱼类、贝类或螃蟹能够形成规模群带了,产卵场污染面积达100%。”
他说,20几年间伴随污染日趋严重,渤海物种至少减少30种以上,对虾、白鳞鱼、黄花鱼、鲳鱼、凤尾鱼、梭鱼、鳎麻鱼等过去盛产的品种相继断档或濒临绝迹。
此外,渤海污染还带来赤潮灾害频发。天津市海洋局连续监测显示,2002年至2006年天津海域赤潮灾害发生面积分别为10平方公里、100平方公里、720平方公里、750平方公里和860平方公里。
北塘一位姓孔的渔民说:“赤潮时海货捞不着,海藻却像泥一样糊在网上,网眼都看不见了,弄弄网线就断了,每年都毁不少网子。
(来源:新华网2008-8-28)(水业中国郭亮编辑)